2018-07-08 08:19 | 义乌商报
清嘉庆县治图
现在,义乌城市的有机更新改造作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。前不久,稠城大街成功一区的有机更新拆迁方案出台了,在更新红线范围内,西门街赫然在目。
四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义乌老城,现已没有多少“前史留存”了。现仅存市政府前面的春秋古井、大安寺塔、黄大宗祠和绣湖公园边上的西门街了。绣湖尽管还在,但已不是本来的绣湖,一向泛动着春波的绣湖水,也替换了不知多少朝代。
义乌有2000多年的建县史,就前史古城而言,除了博物馆中展陈的,城区范围内的这点“家底”,真实显得太单薄和苍白。因此,尽量维护西门街的“前史生态”,或进行一些改造复原,对留住义乌古城的一点“念想”、维护前史文物,有着非同一般的含义。
西门街是义乌城区现存的仅有一条古街,它是名副其实的明清一条街。
修于1596年的明万历《义乌县志》,在“义乌县志旧图”中,标着大街(即“县前直街”,含东大街、西大街)、正大街等仅有的3条大街。在“街”的条目中,城区仅有“县前直街”、“上市街、下市街(具在县西)”的记载。“上市”,便是西门街的进口,在城区西城门“迎恩门”之内。
在清嘉庆《义乌县志》中,“街”条目下,所列的大街有4条:“县前直街(即东街)、上市街(县西,在迎恩门内,与西街相贯)、南街(旧名下市街)、西街(湖清门内)。”在这些大街中,上市街(西门街)是最富贵的一条大街。
所以,说西门街是明清一条街,是名副其实的。20世纪末,还留有许多清代民居和少数明代、民国时分的房子。这些普通人家的住所以两进的四合院子的形状存在着。青瓦白墙,正前和左右开台门。中心是天井,周围是正堂、左右厢房、门厅过道等,咱们围绕着这个中心,享用幼年高兴、含饴欢喜、天伦之乐。
西门街并不长,在2000年的旧城改造之前,只要823米,宽3-9米不等。它东起原新马路,跟朱店街和塔溪路相接,西到西门尖通向义金路(后来的城中西路)。旧城改造后,西门街东西两端别离通往丹溪路与香山路,仅剩600余米。以西门街为主街,主街两边南北各延伸有胡同,以及一些零零星星的四合院子。
在清嘉庆《义乌县志》“县治图”中,西门街内有很多的修建:童大宗祠、旌节牌坊、育婴堂、崇祀坊、童忠义祠(留念抗倭名将童子明)、大夫第、迎恩门、养济院等;在西门街白叟的回想和现存的修建中,还有会魁第、绳武堂、还金堂、六横堂、戚宅里、城隍庙等;还有近代名人新居,如辛亥革命者童必挥新居等;还有近代义乌工商业的雏形如童慎记印刷厂、义乌工商业本钱龚聚源等等。这些古建奇迹,触及义乌古代的政治、科举、经济、军事、商业、民政、崇奉、习俗等,能够说是义乌明清年代的一个缩影,也是其时社会百态的一个缩影。
西门街从清末开端,日渐式微。20世纪后期开端,乃至有些衰落。但由所以民居群,一向保持着必定的人气。
下面咱们分项对一些重要的修建进行解读,供城市规划者参阅。
迎恩门
迎恩门,是义乌古代城区西边的一道城门。
它为什么叫“迎恩门”?据崇祯《义乌县志》记载,“国有诏书至,则从此门入,题其外曰迎恩。”皇上的诏旨从义乌江西江桥码头登岸后,从这个城门进入义乌,所以取名为“迎恩门”,迎候皇恩浩荡之意。
其实,迎恩门之前,还有渌波、金华等其他的一些姓名。
明万历《义乌县志》“城池”记载:“……自秦历经千余年,故址遗砾,漫无稽考。有城守之名,而无雉堞之迹。”“旧设四门,东曰东阳,西曰金华,南曰绣川,北曰会稽。宋大观三年,知县徐秉哲重建。开庆元年,知县赵必升重修,门各有亭。东曰迎春,北曰迎轺,西曰渌波,寻废。元至正十三年,达鲁花赤(作者注:元朝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)亦璘真创金华门楼。国朝嘉靖五年,知县林文焯重建四门。十九年,知县张拱北重修向阳门。三十四年,知县曹司贤始用石筑为门楼,颇如城门之制,便于守望。东曰向阳,东北更创一门,曰金麟,南曰南薰,西曰迎恩,西北曰湖清。又复设二门于东北,曰槐花。崇祯戊寅,知县熊人霖肇造七门敌楼:东曰向阳,东北曰金麟(今改为卿云门),南曰南薰(今改为文明门),西曰迎恩,西北曰湖清。又东北二门曰槐花(今一改为拱辰门,一改为通惠门)。”
民国时期仅存向阳和文明门二门,拱辰门仅存门壁。1949年后,仅存向阳门。1988年末,向阳门在县前街改造中被撤除。
这一大段文字,根本说明晰县城四周城门的沿革状况!
有一首诗,是写迎恩门的:越东甲县枕青川,稠岭通源沃野偏。春到山城开汉诏,秋祈社鼓祝公田。即看棠墅卿才见,遥俯潜溪学士传。独愧墨客承世赏,催科难答赐餐钱。意思是迎恩门的方位十分特别,向外一眼望去,风景秀丽,一片沃野;再远处是“卿才发端坊”、“汪大司马茇税处”、“潜溪宋学士读书处”,人文见识深沉;又是迎诏书、祝社稷的当地,方位十分重要。
戚宅里和大夫第
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)五月,义乌赤岸戚氏的后代戚继光回到了先人从前寓居过的当地
-义乌,来接收他的“戚家军”了。
在义乌招兵期间,戚继光碰到了刚刚从浦江迁回义乌寓居的戚希谦(孟满)。戚孟满的先人也是从义乌赤岸迁出的,到他这一代,由于他的女儿嫁回了义乌(又或许他的妻子是西门人),所以他回到了义乌寓居。乔居义乌西门的时分,他碰到了戚继光。“正乔居义乌西门,与之(戚继光)相值,叨在族谊,随安眷归于其家。……千里来归,两相邂逅,备极亲挚。为尽地主之谊,设宴于庭,凉月清风,杯酒联欢,与叙族谊,始知公搬家定远者已历十有三世矣。公临行,贻古铜五事一副、云锣一面、玉杯一只、黄金百两,并命建戚氏宗祠。翊年二月,钦敕‘文经武纬’匾额一方,族员引以为荣。”(民国重修《云溪戚氏宗谱·卷一》)
记载清晰,戚氏宗祠是戚继光捐献了“古铜五事一副、云锣一面、玉杯一只、黄金百两”建起来的。
“戚宅里”仅仅一个地名,不是一幢修建的姓名,在西门街77弄一带。戚氏宗祠是否造在这儿,现在还没发现材料。后来,这个当地造了“大夫第”,又名“大厅里”、“景谊堂”,但老大众仍是乐意把它叫为“戚宅里”,顺口。该房子朝南,现残存第一进,有五间房子,通面阔16.9米,深6.5米。边上有戚塘,已被填平,造了房子。传说中的“戚继光在戚塘练习水军”应该是误传。
大夫第前面有长方形的魁星塘。白叟们回想,从前是雕花石板护栏,十分精巧。塘前面还有一座魁星阁。传说魁星神操纵文章兴衰,西门人注重文才,所以在大夫第的正门偏东,制作了魁星阁,祭拜魁星神。
童忠义祠
县志载:童忠义祠,祀童子明。旧在西门外胡公庙东。万历戊申(1608)知县朱显文(福建莆田人)建。
童子明原是义乌一考吏,别号南川,世居义乌城西。嘉靖四十年(1561),加入了“戚家军”。倭寇侵犯台州时,他率部在白水洋、花街、东郭等地,斩敌数百,倭寇闻风而动,军功卓著。按抚大员奏准皇上选拔为千总。第二年倭寇侵扰福建滨海,兴化等郡县都被攻陷,童子明受命随从主帅戚继光,由台州抵达福建,转战滨海,摧锋遏敌,消灭贼众,摧毁巢穴,倭寇剿平。其时山贼与海寇相互勾通,仙游诸堡难以霸占,童子明奉戚继光指令,回义乌招集义勇,与戚继光的妻弟王将军一同赶去挽救仙游。他领队前驱,与贼遇于仙游境内,中贼匿伏。童子明英勇迎战,冒如雨矢石,杀不出重围,久战力竭,与王将军一同阵亡于虎啸潭。时嘉靖四十三年(1564)正月初二。
童子明献身后,其时朝廷未曾抚恤他,且没有有儿子。戚继光于嘉靖四十三年(1564)十二月回师漳州时,请他的母亲立继子荫恤,又给资金殡葬。后朝廷追赠金吾大夫,荫千户,世袭百户。
明万历年间,朱显文到义乌任知县。他在老家时,常常遭到倭寇的骚乱,是童子明英勇杀敌,帮他们清除了倭寇,捍卫了家园,所以他感激不尽,以为是天派他来感恩的。当他把预备立祠留念童子明的主意提出来后,得到了村夫共同的呼应。有个叫童大富的,捐出了西门外的地基,朱显文自己捐出了银子,造了厅堂三间、门阑四间,祭祀童子明。一起又改造了几间房子租借,租银作为童忠义祠的补葺、供祀费用。能够说是不遗余力地做好这件事。
清朝乾隆年间,童忠义祠移到“上市的中心”,与童必大合祀。
养济院
养济院,便是现代的“收留站”,是我国古代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和乞丐的场所,与育婴堂、安济坊、居养院等相同,都是古代的福利慈善安排。西门街养济院在111号。
明朝洪武年间(1368),知县张永诚依照上级的规则,建成养济院。不久今后抛弃。正统年间,县丞刘杰打报告,两年后(1440)知县刘同在旧址从头造了养济院。今后,几任知县都进行了重修。其时,有正屋3间、侧屋各5间、门屋1间。万历二十三年,正屋坍毁,知县周士英命人重修。崇祯十二年,知县熊人霖自己捐出了银子,重修房子22间。
清朝嘉庆年间,共收养有孤贫人员50名。每人每年供应布花油盐银6钱,口粮三两六钱。乾隆年间,最多时收养有孤贫者57人。1912年停办,无家可归的乞丐改由城隍庙周围的栖留所收住。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,这些房子由曲艺家协会运用。
育婴堂
育婴堂在西门外童宅山边(原西门街58号,已拆)。清康熙四十六年(1707)创立,后抛弃。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挑选在西门木牌楼造房子。9间,厨房1间,又后屋基7间。有爱心人士捐的田100余亩,收入为哺育之费。
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,并且弃婴首要是女婴。这儿面说起来有个凄惨的情节。
嘉庆《义乌县志》里边有一篇“育婴堂记”,是雍正时知县韩慧基写的,记载了为什么要开设育婴堂:“六合以生物为心,而所生之物,因各得夫六合之心以为心,况人尤血气心知之最灵者,而有无不忍人之心者乎!自薄俗沿用,至亲生子女然后溺之,伤六合之和甚矣!此育婴堂所为设也。顾育之云者,有所以育之者也;无所以育之,犹虚设耳。义邑育婴堂创于康熙四十六年,邑侯孙公树建(作者注:知县孙树劝捐田而设)。时髦乏资斧,贡生黄之琦等各捐田亩,岁储所入为哺育之费,历今二十余年,受惠者多,是岂矜功耀德好为名而然哉?惟仁心为质故也。诚使后之人皆有是心,则残暴之风不患不除,而所利济者溥矣!试以视夫世之奉佛斋僧求福田利益者,相去何如也?是为记。”
从这段文字能够看出,古代,受封建传统养老思维影响,“溺婴”现象比较严重,以为生女孩是最赔本的。所谓的“溺婴”,便是把初生的女婴淹死。“产男则相贺,产女则杀之”(《韩非子·卷第十八》)。有的亲生父母亲自动手,虽不狠心,仍是“常闭目、反面,以手按之水盆中,咿嘤好久乃死。”(《苏东坡全集·卷三十》)有的则请人代庖。咱们小时分也听说过女婴在尿桶中被淹的凄惨新闻。
所以,社会稍前进今后,有识之士以为这种做法真实伤天害理,你便是丢了也比淹死要强一些,所以倡议开设育婴堂。有识之士、爱心人士捐田亩、捐赋税,支撑育婴堂能一向地办下去。
光绪时知县周翔麟看到民众不幸,收养的弃婴日益增多,真实不狠心,所以把它归入了县财务补助系统,并期望后来的官员能连续做好,并做好劝善的作业。
1938年旧育婴堂和穷户习艺所改组为救助院,其时是全县仅有的救助福利事业安排。1940年停办。该址后改为印刷厂。
会魁第
传说明朝有一墨客,在会试中夺冠,还未被点为状元,即英年早逝,所以把他住过的宅第改为“会魁第”。
隋朝今后到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我国的科举制度沿用了1300多年。义乌在1300多年的科举前史上,考中进士的有203名。唐朝的楼颖是义乌前史上第一个进士;宋朝,是义乌科举考试高峰期,在203名进士中,宋朝有132人!占了一半还要多。赤岸姓杨的宗族一门竟然有18人中了进士(外加4位特奏名进士)!华溪虞氏中进士在宋朝有5人,在明朝则到达极盛,为14人;宋朝,义乌还出了一个状元王龙泽、一个榜眼朱质、一个省元徐邦宪;明代吴百朋、清代朱之锡等都是进士身世,等等。他们是构筑义乌传统文明的主干,是义乌人的自豪,咱们理应记住他们。
还金堂
戚宅里大夫第后边有一座明朝的修建,叫后堂屋,后改为还金堂。为什么要改为还金堂呢?
嘉庆《义乌县志》“施行”条目下,记载了这么一个表现义乌人传统美德的故事。
明代,西门有一个人叫陈公昌,一天黄昏从外面回来,路过迎恩门的时分,看见城门左面的石凳上有一只袋子,捡起来一看,本来是一袋银子,约有200多两。由于天色已晚,他就把它带回家,吩咐妻子好好保管,说是老朋友的东西。第二天一早,他拿了这袋银子,到城门口石凳边上去等失主。不久一个公役快快当当地跑过来,陈公昌上前问询发生了什么事。那人说:“我是管赋税的粮长,昨日解送夏税到金华府去。由于多喝了几杯酒,在这条石凳上睡着了。一觉醒来,发现公函忘在家里了。心里一着急,立刻回家取公函,却不想又把一袋银子给忘在这条石凳上了。回来一看,银子没了。丢了这么多官银,我还活得下去吗?今天上午来碰碰命运,期望有好心人能够送回来。”陈公昌跟他确认了丢掉银子的数目,以及袋子的色彩等等细节,坚信这银子确实是他丢掉的,所以就还给了他。
那人一看,封识未动,十分感激。所以取出自己的一些碎银,作为酬报,陈公昌婉言谢绝。他的业绩敏捷传遍了城表里,人们纷繁称誉他的义举。
陈公昌的六世孙叫陈德教,字宪成,号襟海。由于认真学习,后补为“诸生”(明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)。他为人和蔼,慷慨大方,常常做一些布施的功德。邻里、小孩等个个都喜爱他。有一次,他在神庙中捡到了100多两银子,也立刻交还给了失主。
学使(即学政,督学使者)苏浚赞誉他的业绩,送陈家一块“还金世德”的牌子,作为赞誉。还金堂的称号便是这么来的。
陈公昌第七代孙子叫陈圣峻,有一次他到吴地(江苏一带)去,也在途中拾到了他人不小心丢掉的银子,还给了失主。人们纷繁说,他们是承继了先人的优异美德啊。
城隍庙
城隍庙,祭祀城隍的当地。起源于古代的水(隍)庸(城)的祭祀。“城”原指挖土筑的高墙,“隍”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。古人工城是为了维护城内大众的安全,所以修了巨大的城墙、城门以及壕城、护城河。他们以为与人们的日子、出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,都有神在,所以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维护神(或许是办理城市的底层神)。道教把它归入自己的神系,称它是剪除凶暴、保国护邦之神,并管领阴间的亡魂,城隍爷还具有“亢旱时降雨,逢涝时放晴”的法力。
每个当地都有维护神,“一城一庙一城隍”,南边区域,一般一个县只要一个城隍,义乌却有两个,一个在城区,一个在赤岸的城山。是由于唐朝的时分,赤岸从前设过华川县,所以义乌有两个城隍庙。
据嘉庆《义乌县志》记载,明朝洪武三年的时分,义乌城区的城隍庙在儒学(老义乌中学,现在的第四中学)的右侧。最早祭祀什么神,现已无法考证。唐朝的时分,李阳冰为当涂的城隍,所以揣度,义乌的城隍庙是从唐朝开端有的。明朝洪武二年,敕封鉴察司民“显佑伯”为城隍。十七年开端,去封号,直接称义乌县城隍之神。
但凡官员初到义乌来任职,必定要先在城隍庙过一夜,祭祀过神后,保佑过风调雨顺后,才能够就任。
城隍虽属道教之神,但历代帝王明显看中了城隍对教人向善、冲击凶恶、促进社会调和的效果,多次处以加封。明代,城隍崇奉到达鼎盛时期,并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。听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,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“上司”城隍极为敬重。
传说,义乌的城隍神还从前协助戚继光击退过倭寇。
嘉靖四十年(1561)四月,在捍卫台州的花街战争中,总领陈大成、丁邦彦带领吴惟忠、王如龙等将领,打了一场十分美丽的阵地战。战后,他们说:“是役也,我乌城隍之神,恍若云端叫号,反风纵火,默成之功懋焉。”所以,过后,戚继光拨款修了城隍庙,在庙前修了钟鼓楼。
1949年后,城隍庙一度消失。2000年旧城改造后,人们在西门街从头修了城隍庙,祭祀“显佑伯”,护佑这一方土地平和繁荣昌盛。
童必挥新居
童必挥(1882-1942),名文奎,字子联,号必挥(庠名壁辉),稠城西门人。克复会员、同盟会员,辛亥革命党人,曾率部参与克复杭州、南京战争,也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前驱之一。
童必挥投身辛亥革命的阅历,《义乌县志》、《义乌名人录》、《辛亥革命在浙江》、《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》等均有记载。
上世纪20年代后期,童必挥逐步脱离军政开端兴办实业,施行他的实业救国方案。他频频回到义乌,在双桂弄童大宗祠后花园寓居。
他曾先后在上海(纱厂)、兰溪(航运)、武义、义乌等地,与胞弟童文星等协作兴办企业,相继出任武义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司理、义乌县电气公司董事长,义乌南华(氟石)公司董事长等。
曾是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据点
西门这片土地,与义乌其他当地相同,在抗日战争时期,饱尝日寇的蹂躏和糟蹋。
不少房子被日机摧毁;高山背从前占据过日军,留下碉堡和铁丝网;日军间谍机关“梅机关”设在龚聚源房子的楼上,楼下是日军奸细总部义乌站;还有一所“协和互易商货”,专门办理掠取义乌红糖、蜡块等物资的事宜。
横街口那座办过印刷厂的四方形高楼(西门街50号)(另还有一处西门街19号,也有一名慰安妇),前后各5间,左右房子悉数朝中心,全封闭,没有天井,中心顶部盖明瓦,雨水下不进。义乌沦亡期间,日军的慰安所“义乌堂”就设在这儿(另一处供军官吃苦的慰安所“亚细亚亭”在南门街的文昌巷),3处共有朝鲜籍“慰安妇”12人。据金华市档案馆01—2—4档案记载,他们还成立了“鸡林会”,相当于现在的“同乡会”:“本会系由寓居在金华区域的半岛(朝鲜)人参与的安排”、“本会本部设在金华,支部设在各地”。西门街因此成了阴沉可怕的人间地狱。
主张
对西门街的老房子,不是一味的保存,也不是一味的拆,应该依据房子的形状,做恰当的去留处理。既有明清的老房子,也有民国时期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子,构成一种前史的纵深感,凸显各个时期年代的特征。
1.西门街改造后,能够在入街口(靠丹溪路侧)重造一座城门“迎恩门”。这不仅能够补偿前几年向阳门被拆留下的惋惜,也是在旧址方位康复旧貌,添加一处城市的人文景观。
2.把戚宅里(大夫第)、童大宗祠连成一片开发,康复回古代的宗祠形状,拓荒为留念戚继光、义乌兵系列将领的留念馆。
3.把养济院、育婴堂连在一同开发,对老房子进行补葺,开设为义乌习俗博物馆,搜集一些什物材料,像兰溪的诸葛八卦村那样,展现义乌本地的习俗民意。制作义乌前史文物馆,搜集旧城改造中发现的各种文物,如旧城拆迁后遗留下来的秦砖汉瓦、历代石雕碑文、从秦朝的五铢钱到宋朝的宋币、2500多年条件水用的陶罐等(现在许多都已流失民间),陈设在义乌前史文物馆中,展现义乌丰盛的前史文明。
4.使用“会魁第”的传说,挑选部分进士,展现生平业绩,可建一栋“义乌进士楼”。宏扬义乌精英文明,展现义乌人“勤耕好学”的优良传统。也可塑一些进士的塑像,散布于西门街的各个街口,并作一些简略的介绍,然后把聚集点引进“会魁第”。
5.制作“童必挥”新居,拓荒展览馆,展现其业绩。能够把义乌民族工业、商业发展史融入其间,作为展览的首要部分。西门街从前有一家“龚聚源”,抗日战争前,酒酱业排行义乌第二,有酱缸160口,生意做到了全省各地。能够把义乌的“小商品史”贯穿在整条大街的规划中,但聚集点收在“童必挥”新居,构成有收有放的格式。
(原标题《义乌西门街 见证年月从前的沧桑 细述城市老去的回想》,原作者朱庆平。修改童晓)